发布日期:2025-07-21 浏览次数: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前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主任,国家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特聘顾问,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原名誉会长,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原理事长。
当前,能源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电力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诸多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正在广泛深入的影响着电工行业的未来走向。从材料创新到人工智能赋能,从节能低碳到教育改革,每一个领域的突破都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其中,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原理事长沈烈初以其在制造业领域前瞻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为我国电工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2025年7月15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旗下产业技术期刊《电气技术》就当前电工行业创新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专访了沈烈初副部长。以下为访谈实录。
材料的创新与变革往往是行业突破的起点。以新型材料石墨烯超级铜为例,导电率比传统铜提升16%,能够显著降低铜线输电过程中的损耗。而非定向硅钢片、无辐射电磁材料、无辐射核原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出现,更是为电工装备带来了飞跃性革新的可能。这些材料不仅能推动装备性能的全方位提升,更与绿色制造、双碳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
材料工业的发明发现正在不断拓展行业边界。超薄轻如纸的柔性光伏电池打破了传统光伏设备的形态限制;核电子领域的核反应堆技术、电机设计中对径向与轴向磁力线的优化利用,都在以低碳、节材、高效利用为目标推动着技术进步。这些创新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通过材料升级和结构优化助力装备体系技术革命、提升能源效率,而这正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和广泛应用也会导致电力消耗的显著增长。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人工智能在电工行业的落地仍面临巨大挑战,至今尚未出现成熟案例。要突破这一困境,需要发动各专业委员会结合自身特点,挖掘适配的应用场景,而建立行业数据库与企业数据库是基础——大企业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应发挥引领作用。
人工智能落地的难点在于制造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通用的 AI 大模型难以直接解决行业具体问题。因此,发展行业模型、企业微模型成为关键。这需要企业与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既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相较于电动汽车领域在电池、电控、电机等明确方向上的集中突破,电工行业的 AI 应用仍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典型场景的应用牵引,各专业委员会需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推动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主动探索可行路径。
无论从材料创新出发,还是依靠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将始终围绕着绿色制造与节能低碳作为发展目标。节能电机、永磁电机等革命性创新产品,正是以强电为动力传输载体,在提高利用率、减少损耗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除电机外,节能变压器、节能炉窑等节能技术装备,也在助力产业提质降耗、降低成本、提升能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风(风电)光(光伏)水(水电)核(核能)是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四种主要发电形式。但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因其波动性、间歇性和不可预测的特点,高比例接入电网后易带来安全运行风险,在储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前,火电仍需承担电网调峰的主要责任。此外,核能发电具有稳定、高效、低碳的优势,能有效满足大规模、长期性的能源需求,可减少我国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使用钍基熔盐堆技术,具有安全性高、资源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大幅降低爆炸和泄漏的风险,在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传统的技术路径,仿生学的应用为机(机械)电(电子)仪(传感器)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如国防科技大学设计的蚊子大小的微型飞行器,核心技术在于极致微型化与仿生驱动的融合,拓展了装备的应用场景,这种微机电仪系统是对机电仪一体化的又一次升级跃变。同时,深空、深地、深水、深海等特殊环境对电工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动力系统的适应性创新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这些创新或许看似微小,却能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我国的815A电子侦察船、超薄型光电设备、小型核动力电池、非定向硅钢片等技术,都是从点滴突破中积累起行业变革的力量。
行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教育模式的革新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沈烈初结合自己在德国求学和成长的经历谈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才在理论上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却有显著差异。德国的工程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大量的实验和实践项目,这么做能够明显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现阶段,这一理念在部分国内高校得以探索和尝试,如福耀科技大学采用本硕博八年贯通的培养模式,从本科阶段开始为学生配备导师,根据兴趣、特长设计课程体系和科研路径,把科研育人和产教融合融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同时,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由企业主导建设实验室,让学生提前参与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实践。这些做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国内高校在实践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当前,教育改革需注重个性化培养,将知识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让高校与研究所的人才既能掌握高层次理论,又能扎根产业实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应发挥在教育领域的纽带作用,连接高校与企业,推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转化,为行业输送既懂技术又懂实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未来,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将是电工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应主动收集国内外前沿技术信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材料、器件、系统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落地赋能,装备和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电工行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总之,电工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精准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电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闫卓、《电气技术》杂志社编辑张鑫根据对沈烈初副部长的访谈整理而成。沈烈初副部长提出,本文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一家之言,请大家指教!
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改变未来 超级电机,为您提供强劲动力 暨同步发电型磁动机 专利号8.8将以科学严谨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不是一个绝对性的定律,该技术的诞生,将为人类以后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并以超前的设计理念引领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与变革。 该技术可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无限动力源。 该技术可以为潜艇提供无限动力源。 该技术可以为火星探测器提供无限动力源。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易大量出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姚蓉指出,此时补水不能仅依赖白开水。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等)随汗液流失,若只补充纯水,可能破坏体内水盐平衡,引发乏力、头晕等不适。
记者从海南PG电子官方网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已于21日20时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其中心位于北纬21.0度、东经108.6度的北部湾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8百帕。
宗氏三兄妹在港起诉宗馥莉文书曝光 法院指令:被告需说明转出的108.5万美元下落
恶霸嚣张跋扈,企业回应冷处理 #中联重科 #别车 #小月说 #抖音热评 #中联重科回应男子别停摩托车
中联重科员工联系我了,我给大家读一读 你们觉得,有道理么,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摩托车 #交通事故 #中联重科
城市生活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整天面对钢筋水泥,谁不想家里添点绿意?2025年初,长沙一位普通女子李女士的阳台多肉植物垂落成四米长的绿瀑布,照片上网后三天播放量破800万,引全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