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核异构体电池技术领军者

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官方网!20年专注核异构体电池研发,能量密度超传统电池1000倍

PG中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核能电源专家

News技术前沿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技术前沿 > 行业新闻

微型核电池来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里程碑未来手机或许能永不充电

发布日期:2025-07-27  浏览次数:

  

微型核电池来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里程碑未来手机或许能永不充电(图1)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传统电池总是没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手机的电池续航短,电动车的充电焦虑,太空探测器半路“饿死”——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思考。

  听到“核电池”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联想到核电站、核爆炸或者辐射泄漏的画面。其实,核电池是通过原子自然衰变释放微小电流来发电,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它不像传统电池那样需要充电,一颗小小的核电池理论上可以维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美国NASA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太空探测器上使用核电池,帮助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下持续工作。俄罗斯也在研究如何将核电池小型化以适应不同需求。而现在,中国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领先,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已经研发出来,无限续航不再是科幻。

  今年3月,江苏省的某医院联合西北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推出了中国首款民用核电池——“烛龙一号”。这款电池采用碳-14同位素,具有几千年的理论寿命,并且专为极端环境设计,能在恶劣条件下稳定供电。其工程样机一亮相,就震动了全球科技圈,成为中国在核电池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突破。

  随后,在7月,北京贝塔伏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也发布了自家的核电池——BV100镍-63核电池,它的尺寸小巧,只有15×15×5毫米,并且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距离量产仅一步之遥。这两款核电池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并且它们的应用场景也从太空探索扩展到医疗和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对于很多人来说,核辐射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安全隐患,提到核电池,难免让人担心是否会产生危险的辐射。然而,中国研发的核电池并不是通过核爆发电,而是利用原子衰变自然释放的微弱电流。这一过程在被特殊材料严密封装后,几乎不会有辐射泄漏。

  以“烛龙一号”为例,它使用了碳-14同位素,半衰期长达5730年。经过实验证明,辐射强度几乎为零,比手机的辐射还低。西北师范大学的苏茂根教授团队通过高效的能源转换设计,解决了材料安全和高效发电的问题。即使这些电池被用于医院植入设备中,也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

  核电池在医疗领域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心脏起搏器和脑机接口等长期植入设备中。传统电池需要定期更换,而核电池可以提供长达数十年甚至更久的电力,免去患者的困扰,减少医疗成本。

  随着物联网的崛起,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和设备需要稳定的电源。核电池的长期稳定性,能够支撑这些设备数十年的运行,降低维护和更换电池的成本。比如,智能城市中的空气质量监测、农田里的作物生长监控,都可以通过核电池提供持久电力。

  传统太阳能板在太空的深空区域常常无法提供持续电力,但核电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火星任务,将依赖这些核电池作为关键的电力保障,确保探测器能够持续工作。

  目前,还不行。虽然BV100电池小巧且具PG电子有稳定输出,但它的成本问题和辐射安全仍然是两大难题。镍-63的制备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虽然电池封装技术非常严密,但大规模生产前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成本的下降,未来核电池有可能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设备。可以想象,十年后,你的手机或智能手表也许就能装上这枚“永动电池”,再也不需要带充电宝了!

  尽管核电池的前景非常广阔,但它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高成本,制作放射性同位素的原料较贵,电池价格也较高。其次是辐射安全问题,尽管封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为了确保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解决严格的测试和监管要求。

  但是,中国的优势不言而喻。我们已经具备了从同位素提炼到电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这为核电池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核电池将会成为PG电子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一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3956963336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95696333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