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1 浏览次数:
微型核电池因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特性,在极端环境和长期运行场景下具有独特优势。拥有长半衰期和高衰变能的锕系核素,是这类电池的理想燃料。但长期以来,传统微型核电池设计中严重的自吸收,阻碍了锕系核素衰变能高效转换。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殳凹教授、王亚星教授的研究成果“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榜上有名。这一成果提出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将此类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推向了最高。
高校与城市,如同生命的双螺旋DNA,一条链缠绕着学术探索的基因,一条链镌刻着产业创新的密码。它们相互缠绕、彼此依存,在螺旋上升中解码未来,孕育出区域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名校走廊”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谋划,越来越多高校以自由探索的锐气与有组织科研的定力,勇闯“科研无人区”、融入城市发展“大动脉”,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以高等院校与城市的协同创新,拓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态边界。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天然的“富矿”,在源头创新方面宛如蓬勃生长的森林;独墅湖畔,世界名校鳞次栉比,合力演奏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协奏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苏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与苏州海赛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多模态数字孪生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已立项;西交利物浦大学牵头建设细胞治疗纳米制剂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去年以来,一系列有组织的科研项目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咬合着前沿技术的链条,将攻坚的“钻头”深深扎入科学未知的岩层,抬升着这片热土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海拔高度”。
创新策源,“源”的活力、潜力,生成于“策”的推动、引导。去年6月,《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科教创新区作为园区高校的集聚地,将《计划》作为行动指南,通过加强政策保障,鼓励高校科研团队争当科学规律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第一开拓者和创新理念第一实践者。其中,特色指标,就是科教创新区溯源施策的精准标尺。
“特色指标包括技术合同备案金额、引进孵化科技项目数、申请发明专利数、高层次人才申请数、纵向项目获批数及研发费用投入等6项指标。”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局长严海清说。2024年,科教创新区首次将特色指标纳入高校绩效考评体系,并创新推出“一校一户管”专人对接机制。在特色指标的强力催化下,辖区2024年度高校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金额较上一年度增长116%;向上纵向申请项目获批数约500项、获批经费超3亿元,同比增长52%;发明专利申请数约300项,研发费用投入约4亿元,引进或孵化科技型企业数近百家,较2023年度均有了大幅提升。
“今年,我们逐校沟通,细化高校特色指标考核维度,进一步强化指标引领,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缴纳社保孵化企业、专利转化、国家级人才获批数等指标类别。”严海清说,这些指标将成为“指挥棒”,全面提速“从0到1”原始创新。
“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短短八个字,凝聚着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以及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沿途”意味着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一条贯通的链条。当前,聚焦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教创新区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结成联盟,以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等平台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PG电子平台网站“无忧”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种子行不行,需要从源头上验证其产品力。对此,科教创新区在去年新设立“慧湖小领军”项目,直面创新“最初一公里”,为“小领军”项目打造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相当于有专人提前带项目走一遍转化路径,实验室成果究竟能不能往前走、有没有商业价值、创始人能否适应创业节奏,这些全要试一遍。”苏州独墅湖创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娟说。在科教创新区的推动下,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园区蒙纳士科学技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纷纷建设苏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在产业化的具体实践中验证概念、源头纠偏。
“‘慧湖小领军’是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的轻量化版本,它不仅是对‘创新第一公里’的验证,结合科教创新区多年如一日的产业培育经验,也在帮我们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据孙娟介绍,科教创新区拥有完整的培养体系:依托独墅湖青年创新创业港服务团队,不光能满足最初的完善项目架构、搭建初创企业等需求;当产品有了雏形,还可以链接资源做“小试”;技术团队想要继续迭代技术,还能帮助申请相应补贴,后续考评技术资金使用质效;想融资,就牵线搭桥帮忙找投资人……如此一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层层衔接、深度融合,直至更多的技术“盆景”成长为确定性的企业。
手握产业和高校两端优势,科教创新区正在鼓励这两方一起“试一试”。去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与科大讯飞、思必驰等企业达成合作,建设智慧治理产教融合创新体;西交利物浦大学与纳维科技开展高性能氮化镓功率集成智能芯片开发与产业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苏州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共建计算机、微纳及电子专业专硕联培基地。随着产教两端的“合拢”,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创新磁场”正在加速形成。
为产业办教育,以人才兴产业——这是科教创新区的初心使命。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演进中,人才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纽带与关键变量,也是抢跑未来的战略资源。面对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任,作为核心主战场的科教创新区全力引导高校构建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这两年,在校地融合的探索中,我们主要从加快构建覆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就业服务与发展需要同步、发挥高校人才承载平台作用三个维度,探索强化人才供需与本地产业适配性,希望加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构想化为行动,科教创新区交出了一份答卷:去年,辖区高校新增产业重点专业14个,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增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2个研究生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智慧治理学院成立,2024年首批入学的硕士和博士达100人。围绕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实际需求,科教创新区联动高校院所、产业载体打造“慧”就业服务品牌,并组织高校学子前往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产业领域面对面交流。借助“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还为前来求职的高校学子进行“就业问诊”和政策宣传。目前,辖区高校毕业生在园区本地就业率大幅上升。
“以推动实施院校新一轮政策为导向,我们将做好现有存量高校功能布局和优化提升。同时,围绕园区‘623’产业体系,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下一步计划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培养大批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师。”该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科教创新区将为青年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为高校建立“台阶式”扶持路径,推动校地融合从双边合作迈向全域融合,加速名城名校名企协同迈向“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