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2 浏览次数:
无人机具备突袭性,可突破传统防御体系,进入此前难以触及的目标区域。小型无人机虽然载荷和破坏力虽有限,但能通过在人群密集区投放未知物质造成心理恐慌,或者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精准打击造成重大影响。这使得无人机极易作为化生放核(CBRN)载荷的配送工具成为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无人机的易改装性、隐蔽性和规模化部署能力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风险。
无人机可作为CBRN载荷的配送工具,低水平技术使用中小型无人机搭载喷雾装置,中高水平技术可能使用中小型无人机甚至蜂群;其潜在危害在于,农业喷雾无人机等可被改装,携带CBRN药剂进行散播,蜂群携带CBRN载荷可被视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在城市或密闭空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恐慌,且难以防御。
无人机作为CBRN投放平台可提供无阻碍的投放能力,作为空中简易爆炸装置(IED),无需巨大破坏力即可造成诸如如心理恐慌、基础设施破坏等方面的重大影响。虽然无人机在载荷和航程方面有明显的限制因素,但可通过多无人机协同等技术提升效能,结合AI实现自主导航、协调和瞄准,实现攻击效能的最大化。
2013年9月德国一政治抗议者操控无人机靠近总理默克尔和国防部长,虽未造成伤害,但若携带少量爆炸物碎片可能致命。
2014年11月多架无人机出现在法国核电站上空,被视为对当局的挑衅,若携带炸药可能破坏昂贵基础设施。
2015年4月日本首相官邸屋顶发现含放射性物质的无人机,用于抗议核能政策。
2016年10月,ISIS首次使用载弹无人机发动攻击,造成2名士兵死亡、2人受伤,且该恐怖组织曾使用氯气和芥子气,存在将无人机用于化学/生物攻击的可能性。
无人机与生物技术武器的结合正成为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可被用于增强病原体毒性或精准靶向特定群体,无人机的易改装性、隐蔽性和规模化部署能力(如蜂群作战)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风险。同时需关注AI赋能下自主无人机与生物武器结合的未来挑战,以及伦理法律层面的归因难、问责缺失等问题。
生物打印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在内的“生物墨水”层叠制造活体组织,支撑水凝胶在产品成熟后溶解,形成独立结构。该技术可能被用PG电子平台网站于制造定制毒药、致命细菌或恶意疫苗。
面对无人机与化生放核武器结合的新兴威胁除了无人机实时监测与拦截技术策略外,还需要从早期生物制剂预警、战略管控、国际协作等多维度构建综合应对体系。
生物制剂早期预警与检测。在关键区域(机场、城市中心)部署气溶胶传感器,实时检测生物标志物(如病原体DNA片段、毒素蛋白),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快速识别异常生物信号;实施公共卫生联动机制,建立医疗系统与军事防御的实时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传染病报告异常波动(如突发呼吸道疾病激增)预警生物武器释放。
强化风险管控框架。要求所有无人机(尤其是商用型号)登记唯一标识、绑定操作者身份,并通过地理围栏技术禁止进入敏感区域(如生物实验室、军事基地);明确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的民用研究与军事应用边界,强制关键生物材料(如病原体基因组片段)的流通申报。监控无人机关键部件(如传感器、导航模块)的供应链,阻止恶意行为体获取改装生物武器投放装置的技术(如气溶胶扩散器)。对开源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相关代码、DNA合成服务)实施分级管控,防止非国家行为体利用公开信息开发致病微生物。
国际与机构协作策略。建立全球无人机-生物威胁数据库,整合各国军事、情报机构的无人机部署数据和生物制剂研发动态,形成统一威胁图谱。北约反无人机工作组曾通过开源情报(OSINT)追踪伊朗向胡塞武装输送无人机的货船轨迹,此类机制可扩展至生物武器原料走私监控;定期组织多国参与的“无人机-生物威胁”联合演习,模拟无人机投放生物制剂场景(如城市气溶胶攻击),协调防空系统与生物检测网络的联动响应;统一无人机与生物技术贸易管制标准,要求DNA合成公司对客户订单进行风险筛查,拒绝为可疑组织合成病原体相关基因片段。
跨机构协同与全球应急响应。各国国防部与卫生部门建立实时数据共享通道,如当无人机监测系统发现异常飞行轨迹时,自动触发卫生部门对周边区域的生物指标检测(如呼吸道疾病就诊率、环境气溶胶样本分析);联合无人机制造商和生物科技企业开发防御技术;重点追踪无人机组件(如电池、传感器)和生物实验室设备的跨国流动,防止恶意改装。
加强机器人技术应对CBRN威胁中的作用。机器人技术为CBRN威胁的侦察、检测和处置提供了创新手段,提供了多种关键能力,包括:高危环境侦察,如微型机器人(MAST)渗透污染区或建筑物,收集内部信息;CBRN检测,如自动化空中收集系统可实时检测并收集空气中的CBRN样本;危险处置与救援,如战场辅助提取机器人(BEAR)在污染区救援伤员,还可利用机器人测试防护服性能,减少人类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风险。(北京蓝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